:::
鍵盤操作說明

茲卡病毒

參考資料來源: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

茲卡病毒感染症 出國篇
(影片來源: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)

茲卡病毒感染症 返國篇
(影片來源: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)

請以左、右方向鍵切換各問題,Enter 鍵展開/收合答案

什麼是茲卡病毒?

茲卡病毒 (Zika virus) 為黃病毒(黃病毒科,黃熱病毒屬)的一種,最早在 1947 年於烏干達茲卡森林中的彌猴體內分離出來,依據基因型別分為亞洲型和非洲型兩種型別。茲卡病毒主要經由斑蚊傳播。

茲卡病毒是怎麼傳染的?

茲卡病毒的傳染方式有以下幾種:
  • 病媒蚊傳染:如果被帶有茲卡病毒的病媒蚊叮咬,經過約 3 至 7 天的潛伏期後(最長可達 12 天)開始發病。感染者在發病第1天至發病後11天,血液中存在茲卡病毒,此時如果再被病媒蚊叮咬,病毒將在病媒蚊體內增殖,經過約 15 天左右,病毒進入蚊子的唾液腺,就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,而當牠再叮咬其他人時,這一個人就會感染茲卡病毒。在臺灣,可傳播茲卡病毒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。
  • 性行為傳染:男性可透過性行為把病毒傳給其性伴侶,有文獻報告指出,已在人類精液中發現茲卡病毒,且已有數起茲卡病毒透過性接觸傳染的案例。
  • 母嬰垂直傳染:部分研究發現茲卡病毒可能躲藏於胎盤及存在於羊水中,可經由母嬰垂直傳染。
  • 輸血傳染:由於約有75%-80%的個案沒有明顯症狀,感染者在不自覺下可能經由捐血將病毒傳染予他人,因此在流行地區可能會發生輸血感染。

感染茲卡病毒會有什麼症狀?

典型的症狀是發燒(通常是微燒)、紅疹、關節痛(主要是手和腳的小關節)或結膜炎等,其他常見症狀為頭痛、後眼窩痛、食慾不振、腹痛及噁心等。法屬玻里尼西亞等流行地區曾有少數病例出現神經系統(如急性多發性神經炎,Guillain-Barré syndrome, GBS)或免疫系統(如特異性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,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, ITP)併發症,且巴西有孕婦產下小頭畸形新生兒之案例,近期有愈來愈多的研究結果顯示,這些神經異常與感染茲卡病毒有關。

茲卡病毒感染要怎麼治療?

目前感染茲卡病毒並無抗病毒藥物可治療,建議依症狀給予支持性治療,並讓病患獲得充足的休息,可用乙醯氨基酚(Acetaminophen) 解熱劑解除部分不適感,使用抗組織胺解除病患因為丘疹而造成的搔癢,並補充足夠的水分,通常在感染後一週左右就會自行痊癒,但如需退燒,請勿使用阿斯匹靈(Aspirin)或任何非類固醇消炎劑 (Non-steroidal anti-inflammatory drugs , NSAIDs)。

感染到茲卡病毒後,有哪些事項需要注意?

確定病例的防疫有以下措施:
  • 防蚊隔離:病人發病當天至發病後 11 天,或血液病毒核酸檢驗陰性之前,應避免被病媒蚊叮咬,住處應加裝紗窗、紗門,病人應睡在蚊帳內,離開蚊帳時應使用防蚊液。
  • 安全性行為:男性和女性均應採取安全性行為至少 6 個月,若男性的性伴侶為孕婦,則性行為時應戴保險套至性伴侶分娩。
  • 延後懷孕:女性建議延後至少 6 個月懷孕。
  • 暫緩捐血:痊癒無症狀後 28 日或血液病毒核酸檢驗陰性,才可再捐血。
  • 胎兒追蹤檢查:懷孕婦女應告知醫師流行地區活動史或相關暴露史,並每4週定期進行胎兒超音波檢查,以追蹤胎兒生長情形。

哪裡有茲卡病毒疫苗接種服務?

茲卡病毒目前無疫苗可預防。